▲
点击关注|一起领悟无边界领导力的真谛
领教
导言
滴滴创始人程维与领教工坊企业家对话提到一个观点: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是想清楚在解决什么问题金风科技股吧,这个题目有多大。“一切以客户为导向金风科技股吧,质量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善”,金风科技战略的本质就是永远真诚面对“市场”这个出题人,题目有多大,未来就有多大。
创始人武钢曾说“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加工出来、一个零部件一个零部件制造出来的。”早年一年300天在风电场餐风饮露、冒着生命危险攀到二十多米的风车上工作的故事数不胜数……人们喜闻乐见将行业霸主的地位归功于英雄式的宏韬伟略,却不易见解题人骨子里的基因,犹横柯蔽日的参天大树看不到日复一日深深扎下去的根系。刻画企业参天大树的年轮的,永远是解题人的热爱与匠心。(乔会超)
在中国风电行业,金风科技是当之无愧的模范生。论生意,金风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占到28%,比其后三位总和还多,利润则是前十名的四分之三;在海外市场,中国出口机组的50%来自金风,中国企业到海外开发风电场,金风占了60%以上。
论技术,凭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驱永磁技术,金风两度获得MIT评选的“全球最具创新能力企业50强”。论投资者关系,2015年,金风被美国《投资者关系》杂志列为最受投资者欢迎企业,香港董事学会授予它年度“杰出董事奖”。
从风电场运营商到风机制造商,从单纯的制造商到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再到风电资产的管理者,创业19年来,金风坚守风电这个行业,在产业链的关键价值点上深耕细作,找到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方式。
出身于新疆这样一个制造业欠发达的地区,金风在决心自己制造风机时,采取了制造外包、只保留核心技术的哑铃型结构;
当竞争对手一窝蜂地涌入风机制造领域,金风看到了市场的潜在需求,为新晋的风电场投资商提供咨询、建设、运维等系统解决方案;
而国家政策扶持窗口关闭,竞争对手混战于价格战之时,金风抽身而出,开始布局未来的产业方向。
回顾金风这一路来的重大转型,哑铃型结构、全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多元化的布局,这些商学院常说的名词,金风都做得可圈可点,为我们提供了教科书般的素材。
奥运项目–北京官厅水库风电场(2008年)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术”你永远学不会。竞争对手亦步亦趋,最后发现难以***的是金风的基因。
1
生于忧患的危机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金风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武钢是一个时刻对舒适保持警觉的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疆水利水电学校,学校正在筹建中,武钢是那里的第一位专业老师,他协助校长招聘教师、招生,可谓是一手带起来。“连校长都敬三分”的地位让武钢深感不安:“在一个没有人能够挑战你的地方,一定会有危机。”
金风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武钢
后来做风电场场长,风电的高度自动化也让武钢“特别恐惧”:风电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一年下来可以让一个很优秀的,甚至清华、北大毕业的人很快就退化了。
当时正在考虑风机国产化,于是武钢想出了很多课题,让手下的年轻人去分析进口设备的特点,“每个人都有科研项目”,他甚至还举办了全国风电培训班,事后想来,“其实那个时候我们也很薄弱,但就是喜欢捣鼓一些新的事。”武钢自嘲说。
你可以把这种危机感理解为不安分。日后在全世界并无成熟技术的背景下成为直驱永磁技术的坚定拥趸,大胆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对产业外高新技术的扶持,都是源于武钢骨子里的不安分。
支持这种不安分的,是武钢从他的两位老领导身上传承来的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在成立金风之前,武钢做过各种各样的创业探索,而且都并非浅尝辄止,很多技术创新在当时都是高校甚至国家的重点研究课题。
2
市场导向
武钢和金风的敢为天下先,其中的勇气和自信是有根基的。
2004年,在市场最好的时候决定开发直驱永磁技术。这时金风积累了大量的齿轮箱设计和开发技术,并拥有最好的供应链资源。放弃传统的双馈技术路线,就意味着要重新开发供应链体系,而那时很多零部件还没有具备制造能力的供应商。
***研发中心
这样的选择在旁人看来有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味,而武钢认为,这在逻辑上非常容易给出答案——“我们总是问自己,什么样的产品能给客户带来价值?”
与很多后来跟进的风机制造商不同的是,武钢在金风成立之前,做了近8年的风电场场长,每天穿着工作服爬风机,对风机的脾气和哪里容易出故障都了如指掌。他深知齿轮箱的弊端,因此,对直驱的选择就是从客户的角度做出的。
这种市场导向很多时候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金风引以为豪的哑铃型结构,是受限于地理位置的无奈之举。后来从单纯的风机制造商变为制造、服务和投资一体,也是基于市场的需求。
德国研发中心
“这不是一种先知先觉,我们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可以理解为一种适应——在那种情况下只能做那样的选择。”
3
善是最佳的商业模式
最近,金风总裁王海波喜欢总结一句话:“善是最佳的商业模式”。
对于武钢来说,行业的大善就是保证质量。视质量为生命,在金风成立之初就已写入了公司的基因。
“我们从一开始接受的是西方人关于产品理念的教育,我们在实践中也确实看到风电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武钢告诉我,“你想那么大的重物在天上,出了问题,需要500吨的大吊车去更换零部件,如果出的是批量性事故,对于企业肯定是灾难性的事件,很难从财务上负担。”
厄尔多瓜项目
事实上,在风电产业凡是走不下去的企业,细究其原因,要么是创新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节奏,要么就是质量不过关。
对于客户,金风有一个内部规定:5年质保期内风机出现质量问题,金风责无旁贷;质保期外,如果出现批量(售出机组的6%)质量问题,金风一定召回更换。一般风机可以运行20年,这也就意味着金风要在20年的产品寿命期限内对产品质量负责。
这个承诺对金风的要求不仅在产品质量上,也需要财务上的自信。金风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预备了质量拨备的企业,这笔资金不计入每年的利润。金风的质量拨备长期维持在30亿元的水平,可以承担任何由产品本身或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
对质量的严苛要求会传递给金风的供应商。今年,武钢对风机所有的零部件问题进行了梳理,亲自给金风的几十家零部件供应商写信,感谢历年来的支持,同时将每家所供的零部件问题列表呈现,要求供应商董事长对自己的质量错误有清晰的认识。
反过来对于质量做得好的供应商,金风也不吝给予奖励。2015年,金风拿出3,000万元专门奖励质量创新的供应商。在武钢看来,善待供应商,供应商共同成长,是金风保持生态健康的重要一环。
4
开放的文化
武钢对“开放”二字保持着十二分的崇尚。据他分析,这样的倾向是童年家庭教育的结果:“从小家里管得严,我从小就比较叛逆,对管控相当反感。”
不止小时候,在风电场做场长时,企业体制对人的创造性的伤害,武钢也深有体会。当时他做了很多基层决策,“兴冲冲地拿去审批,劈头盖脸就是否定。”武钢回忆说,“我当时就咬牙切齿,如果我将来当了大官,一定要善待我的下属,一定要尊重和激励他的创造力。”
不过,企业做大了,规范化和标准化非常重要,武钢认同这一点,但是,在其他高管出现强管控倾向时,他会跳出来说服对方,***“为管理而管理的权威”。
在采访金风营销业务负责人时,我对金风的开放文化有了充分的认知。这位负责人在加入金风前在大学任教。在2016年接管营销业务之后,他一改温文尔雅的学者范儿,在自己的小天地施展拳脚,对组织进行了大力度的变革。
金风科技整体解决方案
传统按专业分工的销售团队被拆分,按照客户项目组织起跨部门团队,一个客户所需要的所有服务流程,包括技术、交付、服务、融资等,得以在一个团队中完成。
在具体工作方式上,他变“蜜蜂采蜜”为“蚂蚁搬家”,在客户所在区域建立办公室,实现人员属地化,最大限度地贴近客户工作。
这样大力度的组织变革收获了不错的市场效果: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最新发布的2016年中国市场风电装机容量数据,在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较2015年回落21%的背景下,金风逆势上扬,市场份额上升了1个点,比其后三位的总和还多。
不仅对内部开放,直驱永磁技术的最终成功也得益于对外部的开放。据武钢介绍,2007年第一批机组运行失败,原因正出在金风对零部件厂商的强管控:“这是我们的标准,你就按照这个标准做。”
团队后来总结,实际上造电机,对方比金风专业,过分强调自己的标准权威性,便压抑了零部件厂家的创造潜能。于是,管理团队一家一家零部件厂商拜访,跟对方开诚布公地沟通,最后达成一致,供应商可以参与到金风的创新中,只是最后的方案要通过金风评审。
“结果一下激发了零部件厂家的创造力。他们提出来很多好的试验标准,比我们提的标准还要高。”最后是皆大欢喜,通过合作,协同创新,直驱电机的质量上了一个大台阶,直驱项目由此顺利进行下去。
金风科技项目成果
金风每一次大的战略抉择,它所依循的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市场导向、开放创新、生于忧患的原动力和从善出发的生态构建。这些底层的基因,是金风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要学习金风,这才是根本。
温馨提示
2017领教年会首日(4月28日),领教工坊的领教专家和组员企业家代表将一起参访金风科技公司,与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总裁王海波深度交流,欢迎感兴趣的企业家朋友报名参加金风科技股吧!
关于2017领教年会及此次参访活动的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
正念、信仰与领导力——
2017领教年会岂可错过!
作 者|王苏娜,《商业评论》高级编辑
来 源|商业评论精选
导 言|乔会超,领教工坊召集人
编 辑|木木
领教工坊面向民营企业一把手,以「私人董事会」方式进行个人领导力修炼,致力于成为中国最专业的企业家终生学习与共同成长的私属社区。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
对领教工坊私董会感兴趣的企业家朋友可通过下方“阅读原文”提交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