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僵尸企业600725,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
每经网综合
“僵尸企业”近期成为国家高层口中的高频词汇。
11月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到,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近期中央财办主任、发改委副主任刘鹤调研时也强调,“要加大淘汰僵尸企业力度,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给出的划分“僵尸企业”的量化指标是,“那些扣除非经常损益后每股收益(下称‘扣非后每股收益’)连续3年为负数的上市公司可以称为标准的‘僵尸企业’。”董登新指出,这类上市公司长期微利、亏损,但是运用各种手段逃避退市,占据着宝贵的上市资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筛选发现,沪深两市有多达266家上市公司的扣非后每股收益在2012年、2013年和2014年三年均为负数,且不少上市公司在2015年前三季度该指标继续为负数,比例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10%。
哪里来的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大量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一些原有的所谓传统优势行业长期在“低小散”徘徊,升级遇到“天花板”,导致“僵尸企业”所占比重较高。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企业决策、相关政策、发展环境等也是“僵尸企业”产生的重要原因。如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企业调整升级跟不上市场变化陷入僵局,企业决策不够科学、投资失误,导致资不抵债。此外,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以及银行信贷系统“互保联保制度”等也是成因。
“僵尸企业”的生存之道
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僵尸企业”却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微博)指出,“僵尸企业”主要分布在钢铁、煤炭、水泥等重资产行业,连年亏损且面临去库存重压,维持其正常运行需要很大的现金流。
在主营业务连年亏损的同时,这些“僵尸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资本市场和政府补贴生存。
数据显示,266家“A股僵尸”2015年三季末负债总额合计高达1.6万亿元,266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达到68.65%,而剔除43家金融企业后,A股市场整体的资产负债率是60.95%。
另外2012年-2014年三年,266家公司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高达2500亿元、获得政府补助达35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66家“A股僵尸”中出现了两家负债总额超千亿的上市公司。著名的两大“亏损王”——中国铝业(601600.SH)和中国远洋(601919.SH),2015年三季末它们的负债总额分别达到1411.29亿元和1084.99亿元。另外,云天化(600096.SH)、石化油服(600871.SH)等34家上市公司的负债总额也在100亿元以上。
除了银行借款,符合条件的A股“僵尸企业”还通过增发的形式募集资金。2012年至今,266家“A股僵尸”中,有12家增发募资超50亿元,其中3家更是超100亿元,但是这些上市公司经过增发募资、重组后,效益未见好转甚至不升反降。比如增发募集资金最多的是云天化(600096.SH),其2013年增发募资137.48亿元完成重组后,业绩不升反降,2014年亏损达25.83亿元,同比下降535.87%。
在每年终的“保壳战”中,地方政府补助往往成为快速有效的方法。266家A股“僵尸企业”中,2012年-2014年合计收到的政府补助超过5亿元的就有15家。其中以中国远洋为最,其三年合计收到政府补助29.78亿元。
对此,董登新认为,僵尸企业若不能高效退市,就会误导投资者,怂恿投机赌博,扭曲股价信号,污染A股市场,并使股市丧失资源配置功能。唯有全面推行注册制,才能让僵尸企业失去壳资源价值,退市制度才会大显神威,并最终形成“大进大出”的市场格局。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
莫让“僵尸”企业啃食中国经济
“僵尸”企业是经济发展中的“痛点”
既无活力,又没前景,却“僵而不死”
所谓“僵尸”企业,简单说就是名存实亡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企业的形式还存在。在无望恢复生气的情况下,依赖放贷者或者政府的支持而生存。“僵尸”企业占据各类资源,却不能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效益,无疑是无效投资,有拖累经济向好发展的隐患。以日本为例,日本经济自1990年代初期,迄今为止未完全摆脱经济增长低迷的状态,无不受“僵尸”企业的影响。
不妨具体谈谈怎么回事。日本投机活动带来的经济泡沫,在90年代初期破灭,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的日子变得艰难,企业当时盈利能力降低、债台高筑。本该让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倒闭,但日本政府却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以宽松的货币政策(1999年之后更实施了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对濒危企业进行救助。此时,银行向僵尸企业贷款,使企业免于被迫裁员。但也因此,大量的僵尸企业存活了下来,极大地削弱了经济的增长能力,使泡沫破裂后的日本丧失了极需的活力,酿成经济发展停滞的恶果。
在中国“僵尸”企业导致的局面也不容乐观
2008年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林婷在论文《融资与还贷视角下僵尸企业的存亡选择》中提到,2008-2011年间我国产能过剩、入不敷出的大型亏损企业数目迅速增长,然而实际依法破产清算的企业数目增长速度却远低于大型巨亏企业的增长速度。
“僵尸”企业的存在,无疑也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最常被提及的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2014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2014年初增加2506亿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而截止到今年的第三季度,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连续9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的增加,体现了僵尸企业问题日益严重。
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可能不足以影响银行业资金的流动性。但不良贷款上升反映了资源配置的扭曲——由于政府干预,贷款流向“僵尸”企业,而有大批优质的企业却拿不到贷款,还需要面对高额的融资成本。
当然,最令人担忧的是“僵尸”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伤害。
“僵尸企业”出路何在
或进入破产?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在“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上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具有增长减速、深度调整以及风险显露三个基本特征。在部分行业真正削减过剩产能的过程中,以往地方政府培植的不少“该死没死”的僵尸企业将难以为继,或进入破产。”“企业倒闭了,不良资产出来了,过去的一些欠的债出来以后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社会政策要托底,不要让这些局部的、个别的问题演变成区域性的、系统性的问题,这个就是政府必须要做的一些事情。”杨伟民表示。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
2014年浙江省金华市对全市企业情况进行摸底,发现近三年无所得税入库企业有1542家,占地2.57万亩;2013年,金华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的制造业企业有2002家,其中还包括零税收的550家企业。这些“僵尸企业”占据着大量的资源,亟待升级转型。
处置面临多方困难
“僵尸企业”不但制约产业发展升级、不利于区域经济稳定增长,而且可能影响区域社会稳定。当前各地在处置“僵尸企业”上存在多方困难,导致许多名存实亡的企业僵而不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公开表示,当中央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时,因为地方政府有土地财政、手里有一部分钱,所以拿着钱去支持进行改造、维持、疏解,通过银行贷款的斩息等等,培植了不少该死没死的“僵尸企业”。
从***司法实践看,当前企业破产处置有“三难”
破产启动难。倒闭的企业主更愿“跑路”,而不懂得依靠破产制度自我保护,实现起死回生或有序退出。更重要的是不少地方领导的观念比较落后,认为本地的企业破产是不光彩的事情,有损地方形象,还对一些“僵尸企业”给予了不公平的保护措施,限制债权人***,不愿***受理破产案件,把问题和包袱留给了一茬又一茬的下一任领导。各地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真正进入市场化破产程序的很少。
进入破产的协调难。企业破产涉及职工安置、土地厂房设备的处置等方方面面,需要协调的事情较多,一些地方政府尽管成立了临时性的领导小组或工作组,但由于法定职责不明晰,协调事项不到位,影响了政府和司法部门各自职能的发挥。
审理难。现行金融税收等立法、执法体制,与企业破产法之间存在不协调乃至冲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根据企业破产法第113条,税收的债权一般应到破产财产分配的时候给予优先办理。但在实践中税务机关、电力部门往往提前采取强制性措施,征收欠缴的税款和电费,大大降低了破产财产的实际清偿率,往往使***的破产审理和资产的重整重组陷入困境。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
投资这些行业要谨慎
大数据告诉你A股都有哪些“僵尸企业”(名单)
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船舶、石化、光伏、风电等是我国著名的9大过剩行业,这与“A股僵尸”所分布的行业吻合度很高。数据显示,266家“僵尸”上市公司中,其中包括*ST安泰(600408.SH)、*ST常林(600710.SH)等31只ST股的“不死鸟”。从行业分布看,主要是以钢铁、有色、造纸、纺织、船舶、石化、化工、机械、水泥、煤炭等为代表的197家传统制造业公司,另外还有18家批发零售企业、10家房地产企业、5家建筑企业等。
提到产能过剩,钢铁往往首当其冲。266家“僵尸”上市公司中,山东钢铁(600022.SH)、杭钢股份(600126.SH)、华菱钢铁(000932.SZ)等11家钢企赫然在列。对于亏损原因,钢企们均指向了“全球经济疲弱、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且下行压力较大,国际、国内钢市需求持续疲弱,钢价屡创新低,而矿价基本平稳等”。
不少钢铁企业希望通过重组、并购等进行转型升级,扭转颓势。但是中宇资讯分析师关大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钢铁过剩产能还远未出清,言底还为时尚早。”
除了钢铁,9大过剩行业中的“僵尸”上市公司代表还有福建水泥(600802.SH)等水泥股;煤气化(000968.SZ)等煤炭股;中国铝业(601600.SH)、东方钽业(000962.SZ)等有色股;*ST南纸、(600163.SH)、岳阳林纸(600963.SH)等造纸股;云维股份(600725.SZ)、黑化股份(600179.DH)等石化股;中国船舶(600150.SH)、中船防务(600685.SH)等船舶股。
来源600725:每经网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腾讯评论李敏、半月刊时谈、东方早报(上海)、)